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 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copy_link' | translate }}
{{ '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
{{ childProduct.title_translations | translateModel }}
{{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(childProduct.child_variation) }}
{{ getSelectedItemDetail(selectedChildProduct, item).childProductName }} x {{ selectedChildProduct.quantity || 1 }}
{{ getSelectedItemDetail(selectedChildProduct, item).childVariationName }}
之前,去學校接女兒,看到小區門口收回收的那對父母,用五顏六色的氣球把三輪車裝飾一新,還買了一個芭比娃娃。問起原因,父親搓著手靦腆地說:“今天是我女兒的生日,我們一起來接她。”
他們的女兒走出來,驚喜地像隻小鳥跳上三輪車。一家三口笑意昂揚又拉風地回家去了。
心理學家說,孩子的童年需要“四種營養”:安全感、存在感、成就感和幸福感。其實,還有一種重要的“營養”在孩子的成長中必不可少,那就是儀式感。
有儀式感的家庭,養出的孩子才會更自信、有力量,更有讓自己快樂和幸福的能量。
女兒3歲時,我給她辦了一個生日派對,掛了氣球,買了大蛋糕,訂了披薩,請了她的小伙伴來慶祝。那一年,剛買了房子,老公和我卡裡的錢只剩6千元。
老公怪我浪費,說飯都快吃不上了,就別學人家富養孩子了。
我搖搖頭,給他看了手機裡的影片。女兒戴著生日帽,在夥伴的簇擁下吹蠟燭,她眼睛裡閃著笑和光芒,比任何一天都顯得開心、滿足。睡覺時,她緊緊摟住我的脖子,親了我一下,小聲說:“我愛你,媽媽。”
她甜甜地睡了。我有點想哭了。
平時,她是老師眼中的小調皮,爸媽嘴中的小惡魔,路人眼中的小孩甲乙丙丁,而那一刻,她感覺自己是全世界的中心,是獨一無二的。每個孩子都需要一個這樣富有儀式感的時刻,這樣獨特的一天。
這一刻,這一天,她是自己的“王”。
孩子比誰都需要這種自尊感、驕傲感和自信感,因為那是他們成長的力量。
小時候,我每年過生日,媽媽都會親手擀麵,炒幾個小菜,一家人歡歡喜喜地吃頓麵。然後,爸爸用自行車載著我跟媽媽,去照相館照一張小小尺寸的全家福。
長大後,我帶著老公、孩子回娘家,一家人在燈下翻看被媽媽細心保存的相冊,說笑著,那是我們都感覺幸福滿滿的家庭時刻,也讓我感覺做爸媽的女兒真幸運。
富養孩子,不一定是買多少禮物,花多少錢,而是多給孩子一些生活上的儀式感:
睡前摟著孩子講一個小故事,那會成為他一生都感覺安心的陪伴;
早晨給孩子精心準備一頓早餐,父母的愛會讓他懂得要吃好人生每一餐;
衣著整潔地準時出席孩子的家長會、演出、畢業典禮,期待和重視會賦予孩子目標感和使命感,不用催促,他自會努力……
而被父母忽視的那些孩子,就沒這麼幸運了。
女兒班上有元旦親子活動,邀請父母們參加。小楠的爸爸說工作太忙,哪有時間參加這些亂七八糟的活動,媽媽說一個閒著的小孩非讓兩個大人都陪著,早晚慣壞你們。那天,除了小楠的父母,其他父母都到了,大家一起開心的遊戲。只有小楠一個人落寞地坐在角落裡,倔強地拒絕所有邀請。
父母的缺席剝奪了孩子的儀式感,自卑心理讓孩子的積極性被嚴重打擊。
我們都想讓孩子擁有幸福的人生,可只有被認真愛過的孩子,才會懂得如何去愛啊!
沒被用心疼過的孩子,一生都在卑微地追尋著飄渺的幸福。
而那些被父母重視、在意、寵愛,用一個個儀式感“餵養”大的孩子,會在平凡日子的寂寞、重複生活的繁瑣中,仍然有所期待,追尋趣味,尋得小快樂,收穫大幸福。
結婚7年,這對夫妻一直保持著足夠的婚姻儀式感。
這種幸福互動也影響著他們的孩子。
父母相愛,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,也是家庭裡最好的儀式感。父母相愛的儀式感,就是每個孩子的終身安全感。
有個挺好的朋友說:
他從來都感覺不到父母之間有愛,家裡也從沒有過什麼有儀式感的事,父母也沒有任何興趣、愛好,每天就是吃飯、睡覺、上班,甚至都沒辦法好好聊個天。
從小他跟姐姐就生活在戰戰兢兢中,生怕說錯一句話,打破一個碗就引來一場家庭大戰。長大後,他對自己的家沒有一點歸屬感,也不太願意跟父母交流,已經3年都沒有回家過年了。
生活終究是平淡和重複的,甚至是一地雞毛,冷漠只會換來無盡的怨懟,唯有相愛才能生出幸福。
父母好好對待生活,生活才能好好對待你和你的孩子。
每一個來過我家的同學,都會悄悄問:“你爸媽感情怎麼這麼好?”是的,我父母的生活裡,充滿了小情調和小儀式。他們經常在周末一起下圍棋,爸爸每次都會讓媽媽幾個子兒;爸爸喝酒,也會給媽媽倒一杯。不太會喝的媽媽笑瞇瞇地抿一口,又倒回爸爸懷裡;媽媽的衣櫃裡永遠不缺最愛的紫羅蘭色,都是爸爸買給她的。
這些小儀式感的背後,無非是走心二字。
他們也有矛盾,但會盡快和好,畢竟肯花時間和心思取悅的人,又怎麼會不願意耐心解決爭端?
父母的關係也讓我的婚姻受益頗多。
如果老公加班,會帶我最愛的鴨脖子給我;如果他出差,行李箱一定是我幫他收拾。我悄悄觀察過,每當我跟老公嬉笑打鬧的時候,旁邊的女兒也會特別放鬆、開心。
父母相愛,就是孩子最大的安心和幸福源泉。
這樣,孩子才能放心地去學習、去成長,才能擁有積極生活的心理能量。長大後,他們會將父母間的儀式感“搬運”到自己的戀愛和婚姻裡,擇良人,懂恩愛,複製幸福。